余姚志愿军老战士:我们亲历了长津湖战役 | |||
| |||
近日,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影片以气势恢宏的画面,全景式、史诗般地呈现了长津湖战役。影片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感人画面,勾起了余姚三位参加过此次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谢嗣良、王有才、祝玉清的回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我见过英雄杨根思” 国庆期间,90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谢嗣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老人本名高曦,祖籍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1949年4月,年仅18岁他离开居住地永康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参加了朝鲜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 1950年10月,谢嗣良随所在部队赴朝作战。“我们是10月25日坐着火车从山东出发的,一刻不停赶到中朝边界的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31日晚上,就踩着鸭绿江上的浮桥,一路小跑到了朝鲜境内。”谢老回忆道,“我们第9兵团大都是南方兵,当时后勤补给来不及,身上穿的是江南过冬的薄棉衣,也没有棉鞋棉帽,一到东北就感到刺骨的寒冷,就算我们把当初为了轻装上阵掏空了棉絮的被单裹在身上御寒也不顶用。”老人说,后来部队开拔到长津湖地区,那个冷就更没办法形容了,他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告诉他们,这个天气比他们当年红军翻越雪山时还要冷。 从1950年11月27日开始,谢嗣良所在部队就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进行了直接较量。老人说,当时,他是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营的营部通讯员,这个团也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友杨根思所在团。 当看到影片中杨根思抱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敌人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镜头时,老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1950年8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建军节,我在上海的庆祝活动现场见到过杨根思。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是有名的‘爆破大王’。”老人迄今还清晰记得那一幕,“当时,班长把我带到杨根思面前,见到仰慕已久的英雄,我都高兴得说不出话了。70多年了,我到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的情形。” 老人回忆道,杨根思连长最后奉命坚守的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之前就是由他和战友们一起攻克的,在坚守了一天之后,由杨根思所在连换防。“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可能‘交待’在那里了。” 下碣隅里,这个地方留给谢嗣良的悲痛远不止这些。早在杨根思牺牲的前一天,谢嗣良入党时的政治指导员陈仲炎,也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山谷。“指导员是我的人生引路人,也是我的亲密战友。当年他送给我的一张照片,我一直贴身珍藏着。回国后,我把照片放大了挂起来,时常看上一眼,回忆起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说话间,老人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能活着回来已经非常幸运了” 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王有才、祝玉清两位老人对当年经历的长津湖战役已经有些模糊,但从他们断断续续的讲述和子女的描述中,还是能感受到这场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战争,感受到伟大胜利的来之不易。 王有才是宁波慈城人、祝玉清是余姚人,但两位老人的人生还是有不少交集。两人都是1945年入伍,也都是在1946年入党的,当年,都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战士,北撤后又都编入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1950年,年仅24岁的王有才和26岁的祝玉清又先后随部队入朝参战。 “冷、吃不饱、很多熟悉的战友都倒在了路边。”95岁高龄的王有才老人几乎尘封了对入朝参战3年零3个月的记忆,这么多年了,就连家人也很少听他讲起抗美援朝的经历,讲起那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然而,当老人说出这些只言片语时,还是有些哽咽。在看到家人找出抗美援朝时的皮质资料包、一枚枚纪念章、一本本纪念册时,他的眼中似乎又多了一些光亮。“我是20军60师178团炮连指导员,我们的无后坐力60炮,专门用来打敌人的坦克、工事。轰!轰!很多炮打出去了。” 但是,就像影片中的老炮兵雷公那样,因为距离炮火近,王有才的右耳也被震聋了。“炮兵的耳朵被震坏很正常,我这条右腿被子弹打穿过,头上的这个伤要是子弹再往下一点点,就也‘报销’了。” 随着年岁渐长,祝玉清老人已经忘记了很多人和事。可每每被问及70多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事时,老人的答案还是很坚定。“我爸一直都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什么都可以忘,‘保卫祖国’四个字却永远不能忘。”儿子祝小兵牢牢记得父亲的教诲。 在祝小兵的记忆中,父亲曾经不止一次过说过,比起战死沙场的战友们,自己还能回到故乡,结婚生子,已经非常幸运。“我爸说过,当年和他同一批参加‘三五支队’的战友有30个人,可是等到他从朝鲜战场回来,参加了‘一江三岛’战役后,当年的这些战友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祝小兵说,父亲年轻时曾经告诉他们,入朝后他和战友们打的第一场大仗在一个非常寒冷的环境下。“当时他没说具体是什么地点,但这些年我看了志愿军的一些纪录片,再结合我爸当年所在的20军60师179团1营和大致的战斗时间,确定他参加的是长津湖战役无疑了。”这些日子,在看完电影《长津湖》后,祝小兵更是感慨万千,“在当年天寒地冻、缺衣少粮的严酷条件下,志愿军硬是借着顽强的斗志、必胜的信念,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太不容易了。” 祝小兵也想陪着父亲一起观赏这部影片,但考虑老人年事已高、身上仍存留着多处难以取出的弹片,去影院有诸多不便,只好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其实我爸还是挺关注军事片的,前不久电视播放《跨过鸭绿江》,一向生活规律的他,愣是熬夜看完了全剧。” (余姚日报记者 倪劲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