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明山上打游击
发布日期:2011-08-29  14:53访问次数:字体:[ ]

 

在四明山上打游击

胡善勋

 

我于19489月参加四明山游击队,在小钢铁连当战士。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参加游击队,只能说是游击队名声赫赫,当地老乡都说三五支对好!因此我这个拾柴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穿着一身单薄衣服,一双旧布鞋,两手空空。进入革命队伍里的战斗大家庭。被分配在二排九班,班长徐彪(官佩村人)。过一段时间才有三斤小被一条,毛巾一根,一把竹纸雨伞,连长发给中正式步枪一支,子弹三十发,手榴弹两颗。以上这些的装备夜不离身的,晚上宿营也都照旧背在身上。从来没有松懈的时间,风吹雨打,日晒当头从不停步,每天换个新地方,感觉天天新鲜,天天满意乐惠。同志之间比亲兄弟还亲,领导比父亲还亲。

行军都在夜间。晚饭后天将黑时,连长就会发出集合的命令。哨响后,各班带队进入集合场,值勤班长喊:“面向我,成横队集合,清点人数,唱革命歌曲。”副班长要检查本班的纪律,借房东的东西要归还,付给房东茶水费,损坏的东西要赔偿,并经过指导员检查后,才能放行。

行进时脚步要轻,声音要小,一边走路,一边不断地传递命令。经过三叉路口时,要放嘹望哨,端着枪目视前方,一班接着一班,轮着站。有时有的战士跌倒了爬起来就走,一点没有怨声。正常情况,深夜十二点左右就到目的地。宿营一般住老百姓家房东的堂前地铺,铺上稻草,一班人就睡在一个地铺上,不脱衣服,子弹带、手榴弹袋都捆在身上。有事转身就走,经常还轮到站岗放哨,不管在路口,山头风口上,要全神贯注敌情,绝对不能麻痹大意打瞌睡。

一般每天天黑后走路,有时白天盘山,看不见人,大家称为盘柴山,躲避敌人追捕。

有一次,我们远途跋涉,去围攻敌据点。行进在深山沟里,遭到敌人伏击,一时枪弹声劈头盖脑而来。连长立即命令应战,散开接火后敌人就溜走了。我在散开队形,上山的过程中,被荆棘画破头皮,鲜血直流,我以为是受伤了,这时班长给我讲,你是被刺刺破了头皮,没关系。我才放心。

1948年底,我军指挥员陈布衣同志接到地方通讯员报告:正在四明山清乡的浙江保安团要在徐鲍陈村向前开进,经过红缺岭前往鄞县方面去清剿活动。

领导即命我小钢连和小勇猛连,急速去红缺岭伏击敌人,要求稳、准、狠地断其后尾,快速出击,然后迅速返回原路撤走。

我们小钢铁连从草茅奄出发,迅速隐蔽地前进到红缺岭山岗左侧山头上,埋伏下来。这时要扒在柴丛树林中,不能有一点响声,大家都互相传递着眼神,传达上级首长的作战意图。同时密切注视着浙保队伍的行军动情。

经过近一个小时等候,浙江保安团的行军队伍已经接近尾声战。这时我们队长一声号令“冲锋!”,大家一跃而起,一个猛力冲刺,接近敌人二、三十米处全体开枪,大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果然敌军毫无还手之力。有的跑的太快,跌成重伤,有的被打死的,有的举手叫缴枪,满山岗一片狼藉。可是不一会敌人前方队伍已占领山头,架好轻重机枪,拼命地向我方开火。我军按计划撤回到红缺岭山岗。我们清理战利品,共缴获轻机枪二挺,三八步枪(日式)20多支,子弹、手留弹2000多发,俘掳敌兵五人,这真是一场畅快的胜利!就这样,我们总是带着胜利的欢笑,雄纠纠,气昂昂,翻山越岭前进在红色的四明山上。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时思想单纯,对革命忠心耿耿,充满着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解放后,我们小钢铁连被整编为浙江省警备二团三营八连,驻余姚县玉皇山,岳庙等,龙泉山等处。                                 

                                          (作者:胡善勋,阳明街道离休干部)